嫦娥奔月

天亮了還是這樣黑,天黑了還這樣亮著.

回覆文章
頭像
stepheng
文章: 4760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5, 2004 14:29
來自: 農村

嫦娥奔月

文章 stepheng »

 喜聞我國踏出了奔月的第一步,希望喜訊陸有來。
附加檔案
moon1.jpg
moon1.jpg (51.59 KiB) 已瀏覽 12528 次
記錄美好,分享精彩。
頭像
stepheng
文章: 4760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5, 2004 14:29
來自: 農村

文章 stepheng »

嫦娥

 嫦娥是帝嚳的女兒,也稱姮娥。美貌非凡。后羿的妻子,相傳后羿是堯帝手下的神射手。《淮南子.覽冥訓》中說,后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成仙了,身不由主飄飄然地飛往月宮之中,在那荒蕪的月宮之中度著無邊的寂寞歲月。

 嫦娥飛升月宮後,住在淒清冷漠的廣寒宮內,思念著后羿,她的心境和生活令不少文人騷客感慨,遐想。其中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詩深刻表現了她的寂寞和悔恨﹕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大意是﹕『雲母製成的屏風染上一層幽深黯淡的燭影,銀河逐漸低斜下落啟明星也已下沉。 廣寒宮的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不死藥,如今落得獨處於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中秋詩語
詩人名作﹕

古人的詩詞中以『月』為題的不勝枚舉,其中蘇東坡的有﹕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不應有恨,
何似長像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自古兩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

 蘇東坡的名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歷來是寫中秋的詩詞里最好的一首,詩人是在對親人抒發懷念之情,也可說是在中秋之夜,對天下一切人所表示的美好祝願。

分析﹕

 這首詩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蘇軾時任密州(山東諸城)太守,與其弟蘇轍(子由)已有六七年未見面了。「每逢佳節倍思親」上闕抒寫對月的身世之感,下闕寫對兄弟的懷念之情。

 寫這首詞時,正是蘇軾政治失意仕途挫折之時,但是她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反而已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表現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李白的有﹕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是漢語詩歌史上最簡短,最易懂,同時又是最膾炙人口的詩篇之一。這首詩是李白漂泊異地的思鄉之作。寥寥二十個字。看似明白如話,樸實無華。但表達感情榷宛轉曲折,跌宕起伏,意味深長,頗具藝術魅力,故千百年來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童叟皆喜。李白把月亮作為伴侶,寄情於月。前兩句中的「疑」字集中地表達了詩人在異地作客思念故鄉的情懷,一張床,一個人,一間屋子本身就表現著一種孤單,但月亮把光輝靜悄悄地灑落在床前時,整個屋子越顯得空曠,幽靜,冷清,而人的心更感到寂寞,孤獨,在這樣的一種心情下,難以入睡,看到床前的月光,泛著白色,疑似之中,好像鋪了一層白霜,以白霜喻月亮,一個「疑」字把讀者帶入時人的思鄉之感中。當詩人把思緒收回時,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眼前出現的「霜」實際上是「月光」。這一句妙筆生花,為下面的句子做了過度。第三,四句緊接上句蘊意,觸物生情。使詩人沿著月光,慢慢抬起頭,這時明月當空,銀光四射,思鄉之情欲抑不能,在感情的波濤中翻滾,部近寫下了這首傳世之作。


來源
附加檔案
moon3.jpg
moon3.jpg (43.64 KiB) 已瀏覽 12516 次
頭像
stepheng
文章: 4760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5, 2004 14:29
來自: 農村

文章 stepheng »

嫦娥工程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太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航太活動的三大領域。重返月球,開發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為世界航太活動的必然趨勢和競爭熱點。開展月球探測工作是我國邁出航太深空探測第一步的重大舉措。實現月球探測將是我國航太深空探測零的突破。月球已成為未來航太大國爭奪戰略資源的焦點。月球具有可供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獨特資源,月球上特有的礦產和能源,是對地球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中國探月是我國自主對月球的探索和觀察,又叫做嫦娥工程。 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將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佈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


【工程目標】

  我國繞月探測工程將完成以下四大科學目標:

  1、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構造單元,初步編制月球地質與構造綱要圖,為後續優選軟著陸提供參考依據。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佈特點。對月球表面有用元素進行探測,初步編制各元素的月面分佈圖。

  3、探測月壤特性。探測並評估月球表面月壤層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資源量。

  4、探測地月空間環境。記錄原始太陽風資料,研究太陽活動對地月空間環境的影響。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介紹,由月球探測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的繞月探測工程系統屆時將實現以下五項工程目標:

  ☉ 研製和發射我國第一個月球探測衛星;

  ☉ 初步掌握繞月探測基本技術;

  ☉ 首次開展月球科學探測;

  ☉ 初步構建月球探測航太工程系統;

  ☉ 為月球探測後續工程積累經驗。


【工程方案】

  我國航太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深化論證工作。

  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我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第一步為“繞” ,即發射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突破至地外天體的飛行技術,實現月球探測衛星繞月飛行,通過遙感探測,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探測月壤特性,並在月球探測衛星奔月飛行過程中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已於2007年4月發射。

  第二步為“落” ,時間定為2007年至2010年。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突破地外天體的著陸技術,並攜帶月球巡視勘察器,進行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探測著陸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岩石的化學與礦物成分和月表的環境,進行月岩的現場探測和採樣分析,進行日-地-月空間環境監測與月基天文觀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採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第三步為“回” ,時間定在2011至2020年。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突破自地外天體返回地球的技術,進行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對取樣進行分析研究,深化對地月系統的起源和演化的認識。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採樣返回。

月球探測三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5個科學目標:

(1) 探測區月貌與月質背景的調查與研究
利用著陸器機器人攜帶的原位探測分析儀器,獲取探測區形貌資訊,實測月表選定區域的礦物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探測區月質構造背景,為樣品研究提供系統的區域背景資料,並建立起實驗室資料與月表就位探測資料之間的聯繫,深化和擴展月球探測資料的研究。探測區月貌與月質背景的調查與研究任務主要內容包括:
1)探測區的月表形貌探測與月質構造分析;
2)探測區的月壤特性、結構與厚度以及月球岩石層淺部(1∼3 km )的結構探測;
3)探測區礦物/化學組成的就位分析。

(2)月壤和月岩樣品的採集並返回地面
月球表面覆蓋了一層月壤。月壤包含了各種月球岩石和礦物碎屑,並記錄了月表遭受撞擊和太陽活動歷史;月球岩石和礦物是研究月球資源、物質組成與形成演化的主要資訊來源。採集月壤剖面樣品和月球岩石樣品,對月表資源調查、月球物質組成、月球物理研究和月球表面過程及太陽活動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月壤岩芯明岩樣品的採集並返回地面的任務主要內容包括:
1)在區域形貌和月質學調查的基礎上,利用著陸器上的鑽孔採樣裝置鑽取月壤岩芯;
2)利用著陸器上的機械臂採集月岩,月壤樣品﹔
3)在現場成分分析的基礎上,採樣裝置選擇採集月球樣品﹔
4)著陸器和月球車都進行選擇性採樣,月球車可在更多區域選擇採集多類型樣品,最后送回返回艙。

(3)月壤與月岩樣品的實驗室系統研究與某些重要資源利用前景的評估

  月壤與月岩樣品的實驗室系統研究與某些重要資源利用前景的評估任務主要內容包括:

1)對返回地球的月球樣品,組織全國各相關領域的實驗室進行系統研究,如物質成分(岩石、礦物、化學組成、微量元素、同位素與年齡測定)、物理性質(力學、電學、光學、聲學、磁學等)、材料科學、核科學等相關學科的實驗室分析研究﹔
2)月球蘊含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進行重要資源利用前景的的評估,是人類利用月球資源的前導性工作,可以為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人類未來月球基地建設進行必要的准備﹔根據月球蘊含資源的特征,測定月球樣品中He-3、H 、鈦鐵礦等重要資源的含量,研究其賦存形式﹔
3)開展He-3等太陽風粒子的吸附機理和鈦鐵礦富集成礦的成因機理研究﹔
4)開展He-3 、H 等氣體資源提取的實驗室模擬研究。

(4)月壤和月殼的形成與演化研究

  月壤的形成是月球表面最重要的過程之一,是研究大時間尺度太陽活動的窗口。月球演化在31 億年前基本停止,因此月表岩石和礦物的形成與演化可反映月殼早期發展歷史﹔月球表面撞擊坑的大小、分布、密度與年齡記錄了小天體撞擊月球的完整歷史,是對比研究地球早期演化和災變事件的最佳信息載體。

(5)月基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氣探測

  太陽活動是誘發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變化的主要因素,對人類的航天等活動有重大影響。在月球探測三期工程中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探測包括以下內容:

1)空間環境探測器
 記錄宇宙線、太陽高能粒子和低能粒子的通量和能譜,分析與研究太陽活動和地月空間環境的變化﹔探測太陽風的成分與通量,為月壤成熟度和氦-3 資源量的估算提供依據。

2)甚低頻射電觀測
 在月面安置由兩個天線單元組成的甚低頻干涉觀測陣,長期進行太陽和行星際空間的成圖和時變研究,建立世界上第一個能夠觀測甚低頻電磁輻射的長久設施。
附加檔案
moon.jpg
moon.jpg (4.59 KiB) 已瀏覽 12531 次
記錄美好,分享精彩。
頭像
stepheng
文章: 4760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5, 2004 14:29
來自: 農村

文章 stepheng »

最大最圓的月亮(月亮小資料)

 江蘇省天文學會近日通報,今年最大最圓的月亮將在本月26日晚現身夜空。屆時,只要天氣晴好,公眾便可一飽眼福,欣賞到「圓月當空照」的美景。

 據中評社廣州10月25日電,當晚用肉眼細觀月亮,可以看到月亮表面有些地方較明亮,有些地方較暗淡。這明暗交錯的圖案,給人們豐富的想像空間,因此,我國古人想像月亮上有「廣寒宮」,宮中有婀娜的嫦娥、魁梧的吳剛、搗藥的玉兔和飄香的桂花樹。

 據該會副秘書長嚴家榮介紹說,月亮每經歷14次圓缺(即天文學中的14個「朔望月」,合413.4天),就達到最大最圓的「圓滿」狀態。根據天文精確推算,26日晚間8時,月亮將運行到距離地球最近的位置上,因而地球上的人們將可以看到一輪比平時要大些的月亮;同日,地球也運行到月亮和太陽之間,此時月亮恰好「直面」太陽,它將太陽的光全部反射給地球,故呈現「最圓」。公眾如使用5倍以上的普通雙筒望遠鏡觀測,還可以看見月球上的環形山。

 嚴家榮老師介紹說,月球距離地球最遠時約40.67萬公里,比最近時要遠約5萬公里。26日晚8時,月球離地球約35.72萬公里,屆時我們看到的月亮會比在最遠距離時的月亮大1/7左右。公眾如使用6倍以上的普通雙筒望遠鏡觀測,還可以看見月球上的環形山(流星撞擊月球留下的坑)。

 天文專家提醒公眾,日出前1小時或日落後1小時是賞月的最佳時機。原因有三:一是早晚的滿月看起來感覺特別大;二是早晚的滿月將呈現漂亮的金黃色澤,賞心悅目;三是此時明月高度角較低,人們可借助周圍的景物與圓月留影。


相關連結: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品質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品質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
記錄美好,分享精彩。
頭像
stepheng
文章: 4760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5, 2004 14:29
來自: 農村

文章 stepheng »

中國人為什麼要到月球去?

■中國人不能只圍著地球轉。飛出地球,探索宇宙,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和夙願。
■維護本國的空間利益,靠的還是實 力。誰先登月誰先受益,今天仍然是難以改變的客觀事實。
■探月一期工程總經費不超過20億元人民幣,只相當於修建3千米地鐵的錢,但中國人將受益無窮

隨著我國首枚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引發了人們仰望星空探索未知的興趣。中國為什麼要探月?探月的價值和效益究竟何在?探月與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否相關?且聽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總設計師孫家棟、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三位“老總”細細道來。

奔月,不僅僅是傳說

問:現在開展月球探測工程,是否考慮了提高國家威望這一因素?

欒恩傑:中國人不能總圍著地球轉。中國航太技術在突破載人航太技術之後,繼續進軍深空探測領域可以說是箭在弦上,這也是航太技術發展的必然規律和選擇,而深空探測的目標首先就是月球。早晚都要走這一步,晚幹不如早幹。所以,適時開展以月球探測為起點的深空探測,是我國航太事業持續發展,有所創新、有所突破的重要舉措。飛出地球,探索月亮,是我們這個民族千年夢想,它不僅是出於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天性,也是對民族夙願的最好回應。


價值,不僅僅是現在

問:探月工程對推動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欒恩傑:在具備相當的基礎、條件時,不失時機地推出重大工程,通過實施重大工程可以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國家科技工業綜合實力的提高。任何學科都要通過不斷創新獲得發展,重大航太工程能夠促進高新技術和基礎技術的創新發展,這在國內外科技發展歷史中早已得到證明。實際上,正是若干關鍵的重大工程帶動了我國應用衛星技術、載人航太技術的創新和發展。

孫家棟:中國在開展探月工程中,要突破一系列關鍵的技術,比如遠距離資料傳輸與通信、人工智慧、自動化加工、微波傳輸、材料和工藝、新型感測器、導航與控制、熱控、空間核電源等,涉及了許多新的領域。這些新的突破又將推動一大批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的發展,並在軍事和民用領域得到延伸、推廣和二次開發,為工業與經濟發展帶來實際利益。

歐陽自遠:空間科學的發展需求也是月球探測工程上馬的一個重要原因。長期以來,中國空間科學研究都是用國外的二手資料,嚴重影響了我國空間科學的研究。
比如,國外對月球上5種有用元素的全球性資源分佈作了詳細研究,但是它發表的東西非常粗糙。隨著我國空間科學的迅速發展,僅靠一些二手資料是無法滿足試驗和科研需求的。探月活動還將帶動一系列基礎科學的發展,對於研究月球、地球、太陽系以及地月系統的起源與演化等一些基本問題,都是十分有幫助的。因此,我們需要航太工程能有新的突破,為空間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條件。


利益,不僅僅是金錢

問: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探月工程與老百姓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欒恩傑: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正是發展才需要原動力。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都說明,經濟發展需要科學技術支撐,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的切入點正在這裡。

據統計,從阿波羅登月計畫派生出了大約3000種應用技術專利,這些技術滲透到美國國民經濟的各個角落,帶動了包括電腦技術、遙感技術、資料傳輸與通信、雷射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工程、醫學等各方面產業的發展,並將這些技術在軍事和民用領域推廣和二次開發,形成了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既拉動了經濟的發展,也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歐陽自遠:有人問,探月究竟有什麼樣的經濟效益?雖然中國的科學家目前還說不出一個准數,但是美國提供了一個例子,美國的“阿波羅”計畫投資了約256億美元,但它帶動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高新技術的全面發展與工業繁榮,這是世界公認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支撐美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技術,很大一部分來自對月球探測技術的消化和二次開發。其二次開發應用的效益,遠遠超過阿波羅計畫本身所帶來的直接經濟產出。

問:中國目前是否具備開展探月工程的經濟條件?

欒恩傑:改革開放後,國家經濟增長很快。1978-200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平均增長率為9.3%,2004年全國的GDP達到14000億美元,大約是12萬億人民幣,居世界第六。如果每年用占國內生產總值不到三萬分之一的投入去探月,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是有這個經濟能力的,尤其是在科學和技術發展需要它的時候。

歐陽自遠:如果探月花錢很多,我會第一個出來反對。探月工程的第一期會花多少錢呢?其實總經費不超過20億人民幣(包括備份星),相當於修建3千米地鐵的錢。探月專案的預算過程是嚴格而且科學的,經過了充分的論證。這20億元也不是一年花完,而是分幾年撥付,探月工程第二、三期要到2020年才完成,那時國家的GDP將超過50萬億人民幣,二、三期總經費還要分十幾年撥付,每年還是只有國內生產總值的幾萬分之一。

憂患,不僅僅是空白

問:國外4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進行探月,我們與航太先進國家在深空探測方面的差距有多大?

欒恩傑:按航太技術發展水準,可將世界航太國家分為三個方陣。美國、俄羅斯為第一方陣;歐洲空間局、中國、日本、印度為第二方陣;加拿大、巴西、韓國等為協力廠商陣。中國首次載人航太飛行取得圓滿成功,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世界載人航太俱樂部的第三個成員,中國目前雖然還處於航太第二方陣,但與歐洲空間局相比各有所長,與第二方陣其他成員相比,中國又要領先一些。


問:1984年聯合國通過的《月球協定》,規定月球是屬於全人類的財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實施探月工程對維護我國在國際外空事務中的權益有什麼作用呢?

欒恩傑:如果說別人已經探測了月球,中國就沒有必要再去,那豈不是說外國已經造了汽車,中國就不要再搞汽車;外國造了飛機,中國就別再造飛機了嗎?

當前,建立月球基地、深入探測月球資源,日益受到世界航太國家的重視。各國維護本國的空間利益,靠的還是實力;誰先登月誰先得益,仍然是難以改變的客觀事實。我國是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的成員國,如果我國的月球探測活動能夠取得一些進展和成果,那麼我國在國際上討論《月球協定》的修訂和分享月球權益時,將有更大的發言權,就能更有效地維護我國合法的月球權益。

創新,不僅僅是追趕

問:我們探月已比蘇聯和美國晚了40多年,那麼我們的探月工程還有哪些新意呢?

孫家棟:我們採取的是選擇有限目標,突出重點,集中力量,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為深空探測填補空白並奠定基礎。

歐陽自遠:我們略有新意的至少有兩點:第一,世界上月球探測基本經歷了從月球旁飛過探測、撞擊月球探測、繞月探測、月球表面軟著陸和採樣自動返回地球等循序漸進的發展歷程,其技術難度依次遞增,而在我國探月計畫中,首次探月就採用了繞月探測方式,即跨越了前兩種方式;第二期月球探測是月面軟著陸就位探測與月球車巡視探測相結合,別的國家都是分別進行的。第二,我國“嫦娥一號”承擔的探測任務,有些是國外沒有做過或沒有做全的項目,例如,目前國外還沒有公佈過全月球的三維影像圖,也沒有測量全月球的月壤特徵與厚度,這一工作我們要做;美國已探測和公佈了5種有用元素的全月球性分佈,我們力爭探測14種元素的全月球性分佈。

寶藏,不僅僅是氦-3

問:探測和開發氦-3是我們探月的主要目的嗎?

欒恩傑:不能這麼說。實施探月工程的主要動力,首先是我國航太技術和空間科學發展的需要,當然探測月球資源也是重要目的之一。

問:我們的繞月探測工程是否採用了國外的技術和產品?有沒有考慮開展國際合作?

孫家棟: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們的探月工程吸收了國外的許多經驗,但基本是依靠自己40多年積累的經驗和力量,工程的五大系統使用的都是中國的成熟技術,制定的探測目標基本是填補空白,我們第一期工程完全是用國內產品,可以說是“中國製造”。

欒恩傑:任何真正的高科技國際合作都需要一張“門票”,這張“門票”是以實力為背景的。沒有“門票”的國家,只能旁聽,有時連旁聽的資格也沒有。中國將開展一個探索性、開放性、科學性的探月工程,實際上我們已經用自己的能力獲得了這張“門票”,使我們在這個“月球國際俱樂部”裡有了應有的位置。現在,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向我國提出了合作意願。事實上,月球探測活動開展國際合作的範圍是很廣泛的,各國召開頻繁的國際學術討論會,聯合開展有效載荷的研製與測試,共用探測資料等。利用月球探測這個視窗,我們不但可以參與國際合作,還可以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從而促進我國航太技術和月球科學的發展。

目標,不僅僅是月球

問:中國完成探月工程後,下一步將做什麼?是不是很快也要派太空人登月?

欒恩傑:從人類月球探測的發展過程來看,要經過“探”、“登”、“駐(住)”三個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在完成探月任務後,下一步還要進行“登”和“駐(住)”,沒有這種長遠發展的意識,探月就成了一個孤立的事件。

孫家棟:實現登月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同時具備載人航太能力和月球探測能力。載人登月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攻克。我國如果要派太空人登月,還需要突破一系列的難關,比如說太空人的出艙、飛船的對接、大推力火箭的研製、月面返回、月面生存等,這些都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另外,我國畢竟是第一次向月球發射探測器,對月球的瞭解也非常有限。載人登月工程難度大、風險大、投資高,光靠頭腦發熱和主觀願望是不行的。

欒恩傑:我國現在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此必須考慮我國的國情和國力,現在來談論載人登月還為時過早。只有在基本完成“繞”、“落”、“回”三個階段的不載人月球探測任務,並且掌握了太空人出艙活動、交會對接這些關鍵技術之後,再結合未來我國的國情國力和國際上月球探測的發展情況,擇機實施載人登月探測。
記錄美好,分享精彩。
頭像
stepheng
文章: 4760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5, 2004 14:29
來自: 農村

文章 stepheng »

“嫦娥奔月”﹕近14天的漫漫飛行路


繞地﹕飛行7天為奔月熱身

 伴隨發射點火的巨大轟鳴﹐在長三甲“大力士”的托舉下﹐“嫦娥”首先被送入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約5.1萬公里、運行週期約為16小時的超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隨著星箭分離﹐“嫦娥”正式開始自己獨自的旅程。接下來﹐飛行過程將依靠“嫦娥一號”自身的控制系統與推進系統來實現。

 在入軌之後的7天時間里﹐“嫦娥一號”實際上是以一顆“地球軌道衛星”的面目﹐在調相軌道旅行的。

 但不同尋常的變化將有條不紊地發生﹕隨著第1次遠地點的加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將被抬高至600公里﹐但軌道週期仍為16小時。在16小時軌道運行總計數十小時後﹐“嫦娥一號”衛星將進行第1次近地點加速﹐將自己送入週期為24小時的停泊軌道上。在這個軌道上﹐“嫦娥”將進行3天的“耐心”飛行。

 平靜只是暫時的。在停泊軌道飛行3天後﹐“嫦娥一號”將實施第2次近地點加速﹐將自己送入遠地點高度12.8萬公里、週期為48小時的大橢圓軌道。在這個軌道上﹐“嫦娥一號”將創下中國航天器到達的最遠距離﹐並不斷刷新紀錄。整個調相軌道段的飛行﹐“嫦娥一號”將持續7天。

 當然﹐“嫦娥一號”並非只是辛苦“趕路”。專家表示﹐到達目的地之前﹐“嫦娥一號”將沿途探測並收集4萬-40萬公里之間的地-月空間環境數據。


奔月﹕116小時﹐實現地月轉移

 10月31日,當“嫦娥一號”的飛行第3次“蒞臨”近地點時,一個令人激動的時刻也將來臨:“嫦娥一號”將實施第3次近地點加速。順利完成後,衛星的飛行速度將提高到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10.9公里/秒,進入遠地點高度為38萬公里的奔月軌道,開始向月球飛去。

 “嫦娥一號”衛星選擇這樣的奔月方式,有著3方面的優點:一是可以確保重力損耗控制在5%以下;二是將幾次近地點機動安排在同一地區,有利於地面監測;三是安排了24小時軌道,可以比較方便地解決發射日期延後的問題。

 專家指出,在奔向月球的飛行過程中,將根據測定軌的情況以及前幾次變軌的情況,可能適當安排2-3次中途修正,使它能夠按照預定的設計要求到達近月點。

 “奔月”將持續116小時左右。

繞月:11月5日進入月球軌道

 經過長途跋涉,承載無數傳說的月球將出現在“嫦娥”眼前。此時,高速飛行的“嫦娥一號”衛星將放緩腳步,開始第一次“刹車”制動,以使自己被月球捕獲,而非“擦肩而過”。

 也就在這一刻,月球將正式擁抱來自中國的“信使”。時間將被定格在“11月5日”。這一刹那,“嫦娥一號”將成為一顆真正的“月球衛星”。

 激動人心的時刻過後,必須的調整仍將進行。經過第二次、第三次制動,“嫦娥一號”衛星繞月運行的橢圓軌道將逐步變為軌道週期127分鐘、軌道高度200公里的環月軌道,此時大約為11月7日前後。

  這時的“嫦娥一號”衛星,將向地面傳回經過公眾投票選出的30首歌曲。其中包括《誰不說俺家鄉好》《愛我中華》《歌唱祖國》《梁山伯與祝英台》《我的祖國》《走進新時代》《二泉映月》等。還有兩首“特別選用曲目”:《國歌》《東方紅》。

探月:11月下旬傳回首張月球照片

 建立月球工作軌道後,“嫦娥一號”衛星攜帶的“8種武器”將開始大顯身手,為完成4大科學目標展開緊張而忙碌的工作。

 干涉成像光譜儀、鐳射高度計、CCD立體相機將共同完成第一個科學目標,即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如果不出意外,衛星所攜帶的CCD立體相機在11月下旬就可以傳回第一張月球照片,這是繞月成功的重要標誌。接收站接收相關資料後,將通過光纖傳到位於國家天文臺的月球與深空探測應用中心,進入資料處理階段。

 在地面應用系統總部,月球傳回的資料將被覆製成兩份,一份直接放入資料管理分系統進行儲存,另一份在運行管理分系統調度下,送到資料處理中心進行處理。

 據介紹,資料處理中心將進行資料預處理和資料深加工。資料的預處理要對資料進行輻射校正、光度校正、幾何校正等一系列的處理,生產出0、1、2級數據產品。隨後通過圖像的幾何精校正、拼接等一系列過程,最終生產出社會公眾期待的月球圖片。

 除了繪出月球圖像,γ射線譜儀、X射線譜儀將攜手對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質類型的含量和分佈進行辨析。

 首次被應用到月球探測中的微波探測儀,將對月壤厚度和氦-3資源量展開探測;而由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和太陽風離子探測器組成的空間環境探測系統,將通過不間斷地捕捉質子、電子和離子,對4萬到40萬千米範圍的“地—月”空間環境展開探測。

 國家航天局表示,“嫦娥一號”衛星獲得的許多資料將完全公開,供全世界的科學家研究分享。

撞月:一年後的“嫦娥”命運還未定

 對於“設計壽命1年”的“嫦娥”來說,一年後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國防科工委有關人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透露:尚未確定。

 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主任胡浩表示,所謂“嫦娥一號”衛星的壽命,主要是指衛星上的燃料支撐時間。衛星在距離月球200公里的工作軌道上運行,須不斷進行姿態調整,而發動機的工作就得消耗燃料。

 “衛星燃料一旦消耗完畢,將無法對它進行控制。按照它自己的運行,最後會掉到月球上去。”胡浩說。

 目前有不少專家提出想法:衛星在飛行過程中一切都順利的話,當到達1年的設計壽命期限時,衛星依然有若干公斤的燃料,不妨嘗試加力使它直接撞擊月球表面。

 胡浩說:“但截至目前,這些只是設想,而且是建立在多個假設條件下的設想。”

 “對現在而言,‘嫦娥一號’衛星能否順利完成飛行任務、成功實施科學探測目標是最重要的。”胡浩說。“其一年後的命運,現在尚未確定。”
附加檔案
moon2.jpg
moon2.jpg (76.53 KiB) 已瀏覽 12520 次
記錄美好,分享精彩。
頭像
stepheng
文章: 4760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5, 2004 14:29
來自: 農村

文章 stepheng »

地球月球料為同期形成

 【新華社】瑞士和德國的科學家測量月球所含的鎢同位素後,發現月球和地球可能在太陽系形成後約五千二百萬年到一億五千二百萬年間形成,更準確的時間是六千二百萬年後。科學界普遍認為,月球本是地球一部分,但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地球,令一塊大岩石從地球分離出去,並受制於地球引力公轉,形成月球。

from sun daily
25/12/2007
記錄美好,分享精彩。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