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斗軍事衛星定位系統挑戰美軍GPS

天亮了還是這樣黑,天黑了還這樣亮著.

回覆文章
頭像
stepheng
文章: 4760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5, 2004 14:29
來自: 農村

中國北斗軍事衛星定位系統挑戰美軍GPS

文章 stepheng »

中國北斗軍事衛星定位系統挑戰美軍GPS

 據美國《太空新聞》13日報導,中國正在計畫的“北斗”軍事衛星導航系統擾亂了美國的計畫。中國航天部門正試圖借鑒歐洲“伽利略”系統,通過發射與美國導航衛星相似的M編碼頻率信號,來壓制美國衛星導航系統的軍事優勢。美國最好的解決方法將直接發展GPS-4,即第四代GPS系統。


“北斗”衛星定位系統:

 2003年5月25日零時3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地將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送入太空。前兩顆“北斗一號”衛星分別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升空,運行至今導航定位系統工作穩定,狀態良好。這次發射的是導航定位系統的備份星。它與前兩顆“北斗一號”工作星組成了完整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確保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資訊。

  第三顆北斗衛星的發射升空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和前蘇聯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後,在世界上第三個建立了完善的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該系統的建立對我國國民國防和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作用。

  我國早在60年代末就開展了衛星導航系統的研製工作,但由於多種原因而天折。在自行研製“子午儀”定位設備方面起步較晚,以致後來使用的大量設備中,基本上依賴進口。70年代後期以來,國內開展了探討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體制研究。先後提出過單星、雙星、三星和3-5星的區域性系統方案,以及多星的全球系統的設想,並考慮到導航定位與通信等綜合運用問題,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方案和設想都沒能夠得到實現。

  1982年7月由美國三位科學家提出並于12月定名的GEOSTAR系統,就是這種兩顆衛星的主動式衛星定位系統。他們在實施的過程中,由於有更優越的GPS衛星導航系統的興起並且發展相當迅速,使GEOSTAR系統不得不在1991年9月撤走資金,導致正在實施中的GEOSTA及系統宣告失敗。而我國的“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正是80年代提出的“雙星快速定位系統”的發展計畫。北斗導航系統的方案於1983年提出,突出持點是構成系統的空間衛星數目少、用戶終端設備簡單、一切複雜性均集中於地面中心處理站。“北斗一號”衛星定位系統是利用地球同步衛星為用戶提供快速定位、簡短數位報文通信和授時服務的一種全天候、區域性的衛星定位系統。


  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是美國歷經20年,耗資超過300億美元建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繼阿波羅登月計畫和太空梭計畫之後的第三項龐大的空間計畫。其目標為即時地提供三維位置、三維速度和高精度的時間資訊,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在地球上的導航和定位問題,以滿足各種不同用戶的需要:

  ●軍用:供陸海空三軍使用。美軍不僅將該技術應用到如飛機、導彈等高技術兵器上,甚至為單兵配備了接收設備。
  ●民用:供民飛機、船舶導航,以及其他民用工程的定位。
  ●導航:專供大型飛機、船舶的導航。
  ●測時:供各種觀測台和天文臺定時用。
  ●測地:供大地測量和地球動力學觀測用。

  GPS系統的主體部分由24顆地球同步衛星組成,這些衛星與地面支撐系統組成網路,以向全球廣播自己的位置資訊。對於用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GPS接收機,接收機根據同時收到的4—8顆衛星的位置資訊,應用差分定位原理,每隔1—3秒向用戶播報一次其位置(經緯度)、速度、高度和時間資訊,以供用戶或用戶的系統使用。

  GPS系統提供了兩種定位信號,其一是C/A編碼,由標準定位信號經干擾而成,定位精度在100米左右,以供民間用戶使用;另一種即所謂的P碼,經加密後播放,以供軍用,定位精度在3米以內。對於民用的C/A碼,可利用基站差分技術將其中的干擾濾掉,使其精度達到10米左右。

  GPS接受設備包括GPS手持機,與手機電話體積相當。其電腦介面包括GPS接收卡或外接設備,由天線、接收單元和電源組成,體積很小,可方便地裝載在汽車等航行器上。
附加檔案
中國“北斗”導航衛星使用示意圖
中國“北斗”導航衛星使用示意圖
beitou.jpg (36.2 KiB) 已瀏覽 4963 次
記錄美好,分享精彩。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