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關翠杏狠批政府“以商為本”

發表於 : 週五 11月 23, 2012 18:14
wc
關翠杏狠批政府“以商為本”
 
 勞工界長期關注現行勞動法律滯後的問題,趁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首日“打擂台”,關翠杏、林香生猛轟政府“重商輕勞工”,向譚司逐項細數未能對“打工仔”起保障的法律。高天賜亦再追政府對制訂工會法的意向。

 立法保障無影無蹤

 十二位議員先後就經濟財政領域的問題表達意見,最有火的莫過於關翠杏,直斥政府回應勞工界的訴求乏力,所有立法取向根本就“以商為本”。談到勞動法律滯後,關姐疾言厲色,力數多項“冇影”法律:“政府對商界訴求的回應好積極,過冷河制度嗱嗱聲到立法會討論;非全職工作制度,勞工界一直表達無必要訂立,政府卻以○九年勞工法寫了,所以現在要做,但九八年的法律已規定最低工資立法啦,點解十幾年至今連影都冇;工作意外賠償法,勞工界一直要求清晰醫療費用的支付實體及支付程序,在颱風期間上班的僱員遇惡劣天氣發生意外時要納入工作意外範圍等,討論了很長時間,但至今還要待金管局與業界商量,係咪真係樣樣都要經業界?那麼受傷工人的權利誰保障?”

 關姐又狠批政府打“黑”(黑工)無力,認為必須有強效法律工具,從上任到現任行政長官都承諾立法,但至今仍然冇影;建築業層層分判,勞動關係不清,勞工界要求規範總承建商責任,明晰勞動關係,“咁合理的訴求,政府有咩回應?又做咗啲乜?”;破產欠薪墊支基金至今未出。凡此種種,均是勞工界十多年的訴求,“政府究竟在立法上做咗啲乜啊?”

 林香生亦就打擊黑工成效問司長,“你話打黑有成果,罰了七百多萬元,但希望司長搵有心人計下數,要投放多少公共資源才罰到這七百多萬元?點解唔喺問題根源上做啲事呢?”

 促當局制訂工會法

 高天賜亦指出,按照適用本澳的國際勞工公約,本澳應制訂工會法,賦予工會集體談判權,否則遇上不公平對待時,“打工仔點同博企鬥?”同時,高天賜認為本澳欠缺處理勞資糾紛的專門法庭,又希望政府增加勞工局督察人員。

澳門日報
2012年11月23日

Re: 關翠杏狠批政府“以商為本”

發表於 : 週四 1月 22, 2015 9:44
wc
承載力爆錶應如何衡量?

 旅遊學院每年一度進行的“旅客承載力調研”,是本澳承載力(旅客上限)的唯一參考依據。旅遊局曾於前年披露上限為二千九百萬人次,一石激起千層浪,社會譁然,紛紛質疑“承載力爆錶”。自此,政府、旅遊學院均把上限當敏感詞,甚少再對外披露。

評估過去用意何在

 本澳已連續兩年突破兩千九百萬人次,但政府未承認過“承載力爆錶”,旅遊局更年年花費巨額加大宣傳推廣,因局方認定承載力上限為動態,隨着各項旅遊設施完善,承載力上限亦不斷提高。

 但本澳承載力應否以旅院報告為基礎,值得斟酌。首先,本報昨向旅院查詢二○一四年、二○一五年的旅載力上限數據時,旅院分別以“正在最後分析”和“剛開始,需全年進行”答覆。換言之,旅院或政府至今均未有一四年的承載力上限數據。惹人奇怪的是為何我城評估承載力,不是應該掌握未來一年旅客上限,反而是用過去一年的上限?

無數據怎調節推廣

 再者,旅院承載力上限以旅客滿意度為基礎計數。該院在全年某些日子,抽查居民和遊客對於擠迫感、環境質素、出入境情況、交通狀況、餐飲零售業服務質素及等候時間等六項指標的滿意度,再比對該些日子的出入境人次,得出每日最理想的旅客數目,再乘以三百六十五天,得出全年旅客承載力上限。故當本澳改善通關、新酒店落成,均可再度推高承載力。但細心一想,原來旅客滿意度高了,澳門就可多幾名旅客?

 且旅院報告是直交社文司,沒有交給旅遊局,故旅局昨以“報告不是交我”避答承載力數據。現時旅遊局到底是否掌握該些數據成疑,若旅遊局不清楚澳門旅客上限,又年年落力推廣旅遊吸引旅客,豈不相矛盾?不知道承載力上限,如何調節推廣力度?

政研室調研無音訊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旅客承載力上限似乎成了政府“敏感詞”。其實旅院的調研已有十多年,政府曾兩年對外公佈結果,但自二○○八年起取消發佈,近年連數據亦不提。旅院昨晩七時回覆二○一三年承載力數據時,亦稱未能即日提供,要稍後補充。此外,政研室去年開展的承載力調研,亦是杳無音訊。民間促請政府能對外公佈該些調研,以便社會科學探討承載力議題。

澳門日報
2015.01.22

Re: 關翠杏狠批政府“以商為本”

發表於 : 週日 1月 25, 2015 12:48
wc
承載力靠分流不治本

 旅遊局公佈去年旅客總數逾三千一百五十萬人次,較前年增百分之七點五,創歷史新高。小城承載力“爆燈”議題再被激活,當局例牌以“增加旅遊設施、分流”來回應,未免將問題看得太簡單、表面,一個城市的承載力豈只於旅遊區是否太多人,分流了就解決?

 居民質疑承載力“爆燈”,最直觀的是關閘逼爆,議事亭、新馬路、大三巴一帶時刻都人山人海,環境變差,“區民”寸步難行,澳人也因避大量人群而失了休閒去處,特別是節假日高峰期。政府及不少坊間人士的研判是,澳門口岸通關能力追不上旅遊增長,旅遊設施及景點不足,故推出“三招”,即多點通關、延長時間,增加旅遊路線、景點,必要時在特定地點管制人流。

同一空間消耗資源

 “三招”無疑起到一定的紓緩作用,但根本問題未解決。按去年數字,平均每日有八萬六千多人次旅客來澳,加上六十三萬常住人口,即澳門每天就有七十一萬六千多人活動,以三十平方公里面積粗略計算,每一平方公里內就約有兩萬三千八百人,密度之高世界鮮有。在如此龐大、高度集中的數字及客觀條件下,不論旅遊人流如何分散,他們都全在細少的澳門,其食、住、行必對澳門帶來巨大影響。
一個城市的承載力沒有國際標準,亦沒有絕對的客觀數字,但包含內容廣泛,“三招”看到及應對的只是“人流過度集中”問題,即使全部起作用,充其量是肉眼再看不到某一區特別擠逼或一部分舊區人氣變旺。但過多旅客佔用社會資源,對居民生活及旅遊質素構成壓力及持續下行的客觀現實並無改變。撇除拉高物價、資產價格等經濟數字不說,單道路交通超負荷及其產生的廢氣,大量生活垃圾處理,水、電能源消耗,醫療、治安需求及人均生活空間減少等,全是承載力問題,部分已岌岌可危。

迎合旅客特色減退

 除以上可量化的指標外,承載力“爆燈”也有無形的心理情感因素,如本土店舖被“租魔”追殺致結業,或讓路予迎合旅客的金舖、化妝品、藥房等,產品經營單一令原有的城市特色、集體回憶被消失。居民生活空間減少、生活環境日差,自家景點去不得的無奈等,全都要應對。

 澳門是移民城市,澳人從不排外,但高度包容不代表不會“爆燈”,現離底線越來越近,群情在發酵中,當局不要天真地認為,一、兩個局使出三幾招足夠應付問題。綜合評估、整治是任何公共政策制訂的入門課,單令某區沒以前擠逼、部分社區經營環境好了一點,就說解決了問題,無異掩耳盜鈴。

 澳門承載力“爆燈”逼在眉睫,急待解決,包括政府、商界在內的社會各界得擺正心態、正視問題。旅遊業對澳門相當重要,即使最終要通過非常的行政手段控制來澳旅客人數,其目的絕非排外趕客,而是還澳人、旅客一個休閒有質素的宜居宜遊環境。只有如此才是世界休閒旅遊中心的待客之道,旅遊業才可持續發展。諱疾忌醫,藥石亂投,只會讓問題惡化,搵幾年快錢必無以為繼。將心比己,相信沒有旅客會樂意到訪逼車逼人、烏煙瘴氣兼民怨不絕的城市。

本報記者 甄慶悅
澳門日報
2012年11月24日